等音冬至•古韵悠长——传统与现代的筝声交汇

时间:2024-12-23 作者:英语2306班:许诗萍 庞小芳

“冬至阳生春又水,百草回芽绿满台。”当冬至的暖阳穿透云层,洒落在八桂大地之上。2024 年12 月21 日周六上午 10:00,广西图书馆地方民族文献中心大楼 2楼报告厅内,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,在悠扬的古筝筝声中缓缓启航。

此次音乐会,汇聚了古筝界的知名艺术家王莉萍老师和优秀演奏者,他们带着对古筝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,齐聚一堂,共同开启这场跨越时空的音乐之旅。活动旨在通过古筝这一古老而优美的乐器,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,探索传统与现代音乐表现形式的融合创新,让古老的筝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,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既富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充满时代感的视听盛宴,进一步推动古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,促进文化艺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。

讲座伊始,王莉萍教授便将冬至与古筝文化的历史渊源娓娓道来。冬至,乃阴阳转折之时,阴极阳生,蕴含自然交替的奥秘。此节亦是祭祖之日,人们缅怀先祖,家庭借此团聚,共享天伦。北方食饺、南方吃汤圆等习俗流传,美食满桌,温暖四溢,冬至在文化传承里意义非凡且独具温情。古筝起源可溯至秦汉时期,西汉刘向《说苑•辨物》、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,唐代《旧唐书》也有相关记载,在明清时期不断发展,至 20 世纪至今,在传承中创新,在岁月里尽显古韵新姿,绵延不绝。

在这冬至的文化语境下,一场古筝音乐盛宴精彩呈现。《梅花三弄》恰似一幅雪中梅花图卷,在琴弦的拨弄间徐徐展开。梅花凌霜傲雪,三次盛放,其清高、坚贞不屈的品格,历来是文人雅士心中理想与情操的化身。当欢快的 《闹元宵》 旋律响起,演奏者蒙石霖情绪高涨、手指如飞,灵动的音符仿佛瞬间将节日氛围从冬至拉向了元宵的喜乐盛景。《平湖秋月》的演奏者陈柏亦则仿佛化身西湖画者,以弦为笔,绘湖光山色与秋月辉映之景,音符流淌间,令听众沉醉不知归路。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《秦土情》展现了古筝艺术在现代语境下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可能。这首曲子饱含着对故土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与热爱,其情感基调丰富多变,既有凄楚,忧愁的低婉诉说,又有激愤的情感宣泄。在创作与演奏过程中,演奏者们大胆创新,将现代音乐元素与传统古筝技法巧妙融合。运用现代作曲技法中的和声、变奏等效果,通过富有张力的演奏,演绎了独特的听觉感受,彰显了古筝艺术与时俱进的创新活力。《加州旅馆》的演奏者们深入剖析原曲结构与韵律,以古筝独特的音色和精湛的技巧重新诠释这首经典之作。在演奏中巧妙地融入古筝特色,中西合璧,碰撞出奇妙火花,赋予经典新活力。活动渐近尾声,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旋律在古筝弦上缓缓流淌,王莉萍教授和其他两位演奏者们满含深情,用悠扬的琴声诉说着对祖国的热爱与眷恋。

最后,王莉萍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与展望。在现代视角下的古筝创新与发展,是古筝艺术不断展现我超越和探索的过程。古筝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法和曲目上,更在于它作为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桥梁,承载着过去与未来的艺术。王莉萍教授强调了古筝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,鼓励更多人为其发展贡献力量。

这场“筝音冬至·古韵悠长一传统与现代的筝声交汇”音乐会的成功举办,以古筝为载体,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,让古老的冬至文化和古筝艺术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和弘扬。通过经典曲目的演奏,让观众深刻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,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。展望未来,希望能有更多这样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音乐活动涌现。让古筝等传统艺术形式在传承中创新,在创新中发展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,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。

一审:潘秋红 二审:覃继举 三审:梁淑辉